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

日期:2023-09-14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家”与哲学这个题目,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哲学有非常强的“家”的观念,其有关“家”的意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同和人的生存的处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日期:2023-09-13

牛小侠: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

日期:2023-09-13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

伴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性转化,包括儒家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现代性转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追溯到明清之际,乃至有学者追溯到“西学东渐”之前的“唐宋变革”时期;最...

日期:2023-09-11

楼宇烈: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

日期:2023-09-11

曹润青: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既以“天下”为单位,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与文...

日期:2023-09-08

于建福:植根“孔子文化”沃土彰显“南孔文化”之于现代文明的价值

习近平“6.2讲话”开宗明义:“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力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毫无疑问,我们致力于建设的“中...

日期:2023-09-08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

日期:2023-09-08

张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在世界文明的宏...

日期:2023-09-07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

日期:2023-09-05

吴为山:让传统活化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谈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再到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阐释,发出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日期:2023-09-06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日期:2023-09-05

马小菲: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发展,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

日期:2023-09-05

武文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

日期:2023-09-05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

日期:2023-09-04

王巍:多元一体,百川归海——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表述,是对中华五千多年...

日期:2023-09-04

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

日期:2023-09-01

任俊华 郭子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儒家诸多经典阐释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其中,《中庸》阐释得最为明确详实。《中庸》释“执两用中”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日期:2023-08-30

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现代文明始终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

日期:2023-08-30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

日期:2023-08-30

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呈现出鲜明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

日期:2023-08-29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

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仁内在于人性,具有先在...

日期:2023-08-28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日期:2023-08-28

刘超:“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书法哲学

2023年是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一代儒宗”马先生,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相继举办了“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世界意义特展”、“现代学术转型视域下的儒学——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谢无量诞辰1...

日期:2023-08-25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 ——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所谓“养生”,指个人通过调养身心来养护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2021》(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中国人2019年的预期寿命77.4岁,健康预期寿命68.5岁。至于孟子的时代,人均寿命只有20岁...

日期:2023-08-23

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指向人类的生命情感问题,蕴含着感性自我的真理性探寻。因此,中国古人常以诗为载体,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并且将其作为精神归宿。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日期:2023-08-17

向世陵:先秦哲学的“道德”仁说

“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要到权利、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和民生疾苦...

日期:2023-08-16

邢丽菊:历久弥新 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

日期:2023-08-14

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

日期:2023-08-14

王学典: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日期:2023-08-07

涂可国:君子讲究道德理想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遗弃故旧老友,民众也不会冷漠无情。

日期:2023-08-06

华建新:妙合神离,生命价值的深度阐释——读《泰州王门思想研究》

自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列“泰州学案”以降,对泰州王艮一脉学术思想的研究绵延不绝、波澜迭起。及至近现代,梁启超在《明儒学案节本》眉批中首提“泰州学派”这一概念后,于是乎以“泰州学派”作为...

日期:2023-08-04

王杰: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日期:2023-07-31

唐青州:孔子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统观礼制发展史,经由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酝酿与发展,礼制在西周进至高度发达阶段,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因过于繁复而渐趋崩坏,《论语》中所记载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乱象都是失礼...

日期:2023-07-31

杨华: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

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

日期:2023-07-31

陈先达: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

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截然不同。伏尔泰赞扬中国,说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学说,它居于各门科学的首位。

日期:2023-07-31

马秋丽:文明观的中国表达

文明观是指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如何、人类文明走向何方等问题的解答。

日期:2023-07-31

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日期:2023-07-30

刘金祥:中华文化中的“以黄为尊”传统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

日期:2023-07-26

李志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才哲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

日期:2023-07-26

张程:李白、杜甫的舍与得

天宝四年(745),开启了一个洋溢着酒精与豪情、推崇诗歌和远方的时代。

日期:2023-07-21

洪晓丽:从“阴阳”到“德刑”——董仲舒德主论的建构与证成

通过天道阴阳与《春秋》经典解释学,董仲舒从三个逻辑向度建构与证成德主论(“德主刑辅”):在“阴阳—德刑”向度,将阴阳关系调适为“尊卑”“贵贱”形态,为德刑的“主辅”位置提供本体论根据

日期:2023-07-21

金炯:儒家究竟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日期:2023-07-20

俞荣根:中国古代是“礼法体制”

长期以来,我们将中国古代法归结为“律令体制”,也以此为基点论说中华法系。

日期:2023-07-20

姚海涛:孔孟荀的忧乐观

中国文化是具有终极人文关怀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贲卦·彖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来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

日期:2023-07-20

章启群:何谓“心斋”?何谓“坐忘”?

说到庄子,几乎必提“心斋”“坐忘”两个概念。但是,“心斋”“坐忘”究竟指什么,至今也是一桩无厘头公案。本文还是从行气导引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日期:2023-07-20

王杰:明代的“居官七要”说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

日期:2023-07-20

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

日期:2023-07-18

刁大明: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

日期:2023-07-17

蒙培元: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

日期:2023-07-17